冷空气频繁影响南方多地的成因探究
时间: 2025-10-26 14:26:33 | 作者: 轨道交通
近年来,我国南方地区频繁遭遇冷空气侵袭,打破了人们对 南方暖冬 的固有印象。从广东清远出现罕见积雪,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入冬进程提前,再到江南多地遭遇 湿冷魔法攻击,这些现象背后折射出复杂的气候机理。本文将从大气环流、海洋现象、地理环境等多重维度,解析冷空气南下影响南方的深层原因。
2024 年入秋以来,南方地区经历了多轮冷空气侵袭,呈现出频次高、强度大、影响范围广的特点。10 月初,首轮强冷空气就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骤降 10-12℃,武汉、南京等地最冷气温跌破 10℃;10 月中旬,新一轮冷空气南下,将降温区域扩展至华南,广州、南宁等地出现 断崖式 降温,部分地区单日降温幅度达 14℃。与历史同期相比,今年南方地区冷空气影响时间提前约 15 天,降温幅度普遍偏大 2-4℃。
值得注意的是,冷空气南下过程中常伴随显著降水。监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江南、华南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 1-2 倍,其中江西、湖南、广西等地部分区域偏多 2 倍以上。这种 低温 + 阴雨 的组合,使南方体感温度较实际气温低 5-8℃,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 湿冷效应。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,今年秋季南方地区平均气温较历史同期偏低 2-3℃,部分站点突破历史极值,呈现出明显的气候异常特征。
大气环流是冷空气南下的 传送带,其异常配置是导致南方频繁受冷空气影响的直接原因。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,今年冬季欧亚中高纬度地区呈现典型的 西高东低 经向型环流,乌拉尔山地区阻塞高压异常偏强,而东亚地区低压槽加深,这种环流形势为冷空气南下提供了有利通道。
具体而言,西高东低 的环流格局使得西伯利亚冷空气在高压系统推动下,沿西北路径持续向东亚地区输送。同时,低纬度地区 北高南低 的气压分布,逐步加强了冷空气向南渗透的动力。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方翀指出,这种经向环流特征在今年尤为稳定,导致冷空气影响具有持续性和周期性,形成了 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 的天气态势。
东亚冬季风的偏强是另一个重要的条件。作为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主导系统,今年冬季风强度较常年偏强 1-2 成,其前沿可直达南海北部。冬季风带来的偏北风不仅直接输送冷空气,还通过加强海陆气压梯度,逐渐增强冷空气南下的动力。这种环流异常使得传统意义上的 南岭屏障 作用减弱,冷空气得以长驱直入影响华南地区。
在大气环流异常背后,海洋的 冷信号 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。2024 年秋季,赤道中东太平洋再次进入拉尼娜状态,这是继 2020-2021 年后的又一次拉尼娜事件,形成了罕见的 双峰型 拉尼娜现象。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,此次拉尼娜事件强度为中等,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温较常年偏低 1.2℃,且降温中心位于关键区域。
海洋温度异常通过改变全世界大气环流,间接影响我国冬季气候。历史统计表明,在拉尼娜年冬季,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经向度往往偏大,导致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更加频繁,强度偏强。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袁媛解释,拉尼娜状态下,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会减弱赤道与北极间的温度梯度,使得极地涡旋稳定性下降,冷空气更容易向南扩散。
值得注意的是,拉尼娜事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。在中东部地区气温偏低的同时,南方地区水汽条件往往偏差,这与今年南方 干冷 与 湿冷 交替出现的特征相吻合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拉尼娜年我国中东部气温较常年偏低概率达 70%,其中江南地区偏低幅度可达 1-2℃,这为冷空气频繁影响南方提供了气候背景条件。
海陆之间的热力对比是影响我国冬季风强度的重要的条件。冬季,大陆迅速冷却形成冷高压,海洋相对温暖形成热低压,这种气压梯度驱动冷空气由陆地吹向海洋,构成冬季风的基本环流。今年冬季,西伯利亚高压强度较常年偏强 10-15%,中心气压达 1050hPa 以上,为冷空气南下提供了强大动力源。
海陆热力差异还影响冷空气南下的路径和强度。当冬季风偏强时,冷空气主要沿东路和中路南下,可直接影响江南和华南地区。今年 10 月的几次强冷空气过程中,由于蒙古气旋发展强盛,引导冷空气以东路路径快速南下,绕过了青藏高原和秦岭等地形屏障,使华南地区直接暴露在冷空气影响下。
值得关注的是,前期多轮冷空气的 累积效应 进一步放大了影响。气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在强冷空气南下前,已有多股弱冷空气持续影响南方,导致地表温度逐步下降,雪线不断南移。这种 阶梯式降温 使得后续冷空气更容易突破气候阈值,造成极端低温天气。广东清远等地之所以出现降雪,正是前期低温铺垫与强冷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北极地区的异常变化为冷空气南下增添了新的变数。2024 年 9 月北极海冰面积达到历史第二低值,海冰偏少导致北极地区吸收更多太阳辐射,引发北极放大效应。研究表明,北极海冰异常偏少会削弱西风急流稳定性,使其经向波动增强,有利于极地冷空气向南侵袭。
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,今年冬季北极涛动(AO)呈现显著负位相,这种环流配置使得中高纬度西风带槽脊加深,促进冷空气向南输送。同时,西伯利亚高压的异常偏强也与北极海冰减少紧密关联,两者共同构成了冷空气南下的 助推器。
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,这种极端冷事件看似矛盾实则统一。气候变暖导致大气持水能力增强,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增加。同时,北极增暖改变了大气环流格局,使冷空气南下路径和强度出现异常。这种 暖背景下的冷事件 成为近年来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新特征,也使南方地区面临更复杂的气候风险。
综合来看,南方地区频繁遭受冷空气影响是大气环流异常、拉尼娜事件、海陆热力差异等多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。其中,西高东低 的经向环流是直接原因,拉尼娜事件提供了气候背景,而北极变化和全球变暖则起到了调制作用。这一些因素的共同作用,打破了传统气候规律,使南方地区冬季气候呈现新特征。
展望未来 1-2 个月,随着拉尼娜事件持续,大气环流异常状态可能维持,南方地区仍将受到冷空气频繁影响。气象部门预测,11 月中下旬还将有 2-3 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,其中下旬的强冷空气可能再次导致南方气温骤降。公众应重视最新气象信息,提前做好防寒准备。
对于南方地区而言,冷空气频繁影响带来的不仅是气温下降,还可能引发降水异常、能源供应紧张等连锁反应。有关部门需加强监测预警,重点防范低温雨雪对交通运输、农业生产和电力供应的不利影响。在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背景下,南方地区要重新审视冬季气候风险,提升极端天气应对能力,构建更加适应气候新常态的防灾减灾体系。
这种气候非正常现象也再次提醒我们,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正以复杂方式影响着区域气候。只有深入理解这些变化的科学机理,加强气候系统监测和预测能力建设,才能有效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带来的挑战,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